标题: |
这里是曾经的贝格学生公寓大楼 |
故事: |
     1899年至1904年,原中山路、湖南路口,原斐迭里街、太子路口有一处建筑名叫贝格学生公寓,现已拆除。           这张来自德国一家官方博物馆的照片上的建筑曾长时间令我们困惑:照片说明上的文字标明这是学生的寄宿地,但所有的文献中却都没有中山路南端曾有学校的记载。只是F·帕默和M·克里格在1910年出版的一本青岛旅行笔记中说,这里是贝格学生公寓大楼,用于安置总督府学校的外地学生。我们相信,如果此建筑在被拍摄时确实是英国人帕默和克里格认为的贝格学生公寓大楼,那么,这也不是它最早的用途。合理的猜测是,随着码头在1905年前后的北移,这座原应属于某洋行的建筑被变更了主人。甚至,我们怀疑这就是最早的胶海关大楼。因为,两侧塔楼坡顶的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当时的海关税务司阿里文所热衷的。      2002年2月26日青岛的一家晚报载文指出,1905年3月总督府的《青岛官报》11期刊发了一份《青岛门牌号码目录》,收入了1905年以前青岛的数百所建筑的地址、名称、用途及户主等内容。这份目录中记有斐迭里街的410号是西姆森洋行,其北的411号是海罗卜特洋行。文章指出,从照片北侧房子的山墙上可看到Adolf Haupt几个字样(一位网友同时指出Adolf Haupt下面写的是它的经营范围:书籍印刷和装订,纸张业务),所以,作者侯文程认为,南侧的房子应该是西姆森洋行的青岛总经理部。      看来,这里曾是西姆森办公楼,应不是问题。文章说,在1897年后鳞次栉比的德国洋行中,西姆森是较大的一所,在其他路上还建有分支机构和总经理别墅。我们从街道上的树木分析,大楼建筑的年代应在1899年至1904年间。      这栋大楼至少是第二次发生的产权变更应是在1914年之后。现在我们已证实大楼在1929年成为一家报社,但我们不知道这家报社继承的日本人的财产中,是否包括这栋大楼。      资料显示,1914年至1925年,社址在中山路的日本人办的中文报纸有1914年创刊的《大青岛报》、1924年创刊的《胶东新报》和1925年创刊的《青岛新报》。      相关文献证实,1929年,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接收了日本人中岛勇一的《胶东新报》的全部资产,在这栋大楼里扩充改组为《民国日报》,这是南京政府接     管青岛后第一次由国民党市党部创办的机关报。至1931年,报纸日销3500份。1932年1月9日,《民国日报》报道了韩国人李奉昌刺杀日本天皇事件,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指报纸称李为“义士”是“大不敬”,遂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1月12日,在青岛的近千名日本人捣毁了报社,又纵火烧了国民党市党部。1932年2月,《民国日报》终刊。      青岛一家晚报披露的这栋大楼在1932年后的信息是重要的。该报说,1933年下半年,一对年轻夫妇租用了该楼,兴办了私立海滨医院。医院吴姓院长系海南人,幼时赴泰国谋生,后归国考取了北平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其间,吴与一名青岛籍同学结婚,遂于1933年来青岛,租用了这栋楼房创业。     据知情者回忆说,这栋房子为两层结构,外加阁楼和地下室。楼下设候诊室、门诊、治疗室和药房,配备了简单的手术、化验、理疗和药物配制等设备,楼上是病房,有20余张病床。这所医院是当时青岛规模较大的私立全科医院,来此就诊的多为中上层人士。知情者说,医院在此开业大约十年,1943年搬到了湖南路东段的新院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