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青岛老故事

标题: 青岛老街里的广东商贾
故事: 青岛,是 1891年才建置的比较年轻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海港商埠。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一些广东商贾北上来到青岛的老街里从事土特产进出口生意。我祖籍广东新会,先父吕铁生早在30年代中期就来过青岛,在冠县路参与经营花生和榨油等进出口生意。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因日寇侵略而被迫离青南下,先是在香港后又到上海这些大商埠的“广帮”进出口商号工作。1950年底,先父又被调来青岛工作。因此,我对20年代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广东商贾在老街里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

粤商大都落脚老街里

 

众所周知,浙商、沪商、苏商、鲁商、晋商、豫商、闽商、潮商、粤商九大商帮,腾挪转换,成就了凝聚东方民间商业智慧的杰出代表。粤商素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创业精神,也有“顺世而为”的驾驭商才。

当时,由于老街里属于青岛市中心,交通便捷,客流量大。20年代,多数广东商贾是在冠县路、陵县路一带安营扎寨,原因是大港码头和普集路火车站都在附近,物流极为方便。如最著名的“广帮”进出口业是:“景昌隆”、“裕和祥”(这是一家店两个字号),店铺地址主要是在冠县路、平阴路口,经营土产和花生油等物品,主要是运往广州、香港和国外。他们还开设昌兴油厂,自行生产花生油,厂址是在现在的内蒙古路的原国箭公司附近。老板是广东新会人黄汉墀。当然,其周围还有多家粤商的进出口商号。

因中山路一带日益繁华,粤商后就逐渐向中山路一带迁移落脚。如主要经营土产杂品的“广合兴”,就在胶州路、芝罘路口(后属青岛供销社,拆除后在原址建起了东方贸易大厦)。老板是广东新会人黄玉堂;还有在潍县路北头、博山路口的“宜今兴”,它也是经营进出口生意。解放前的老板是广东潮州人陈朋初、陈英初昆仲,解放后的经理是其后人陈文威。

    粤商除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还在青岛开设的以下行业商号:鸿新照相馆(1924年由广东人王秩忠等开设。中山路142号,与天津路口的亨得利毗邻,公私合营后并入对门的天真照相馆。现为长春堂药房);华德打字机行(中山路与湖北路口,现民航售票处对门);红兴琴行(中山路南头);广聚隆杂品店(在胶州路、潍县路口。一直经营广东杂货。现已拆除)。广东大药房(台东一路28号。现仍用原名继续经营药品)。

解放后,粤商的进出口行业有所增加,其中有:“福兴成”(位于易州路,经理是广东潮州人萧耀东);“广同福”(位于大沽路);上海大成行青岛分行(湖北路,总经理是广东人陈祖沛,青岛分行经理是陈子葵);上海永裕隆青岛分行(河南路24号二楼、湖北路拐角,拆除后现为水饺店。经理是广东人梁逸,先父吕铁生是业务主管);有道行(河南路24号楼下,经理是广东人何哲);利华行(甘肃路16号,经理是广东新会人周健卿);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后,这些进出口行业的人员,就全部安排到山东外贸的各个公司,发挥他们的特长,继续从事进出口业务。

粤商荟萃广东会馆

 

那时,客居青岛的广东商贾多住在市北区甘肃路、陵县路一带,这也是甘肃路一度被称为“广东街”的缘由。由于广东老乡们需要经常往来,而当时的通讯、交通都不甚方便,遂于1906年成立广东会馆。馆址在芝罘路(四方路口、解放后为芝罘路小学,后又曾为三江学校),是广东籍工商业者聚会议事之处。由广东香山人、大成栈经理古成章所创办并任广东会馆首任会长。广东会馆由在青的广东富商们捐助资金,专门为老乡服务。凡老乡有困难来找广东会馆,没饭吃管饭,没衣穿发衣,没钱花给钱,如失业便帮助找工作,想回乡则资助路费……

1912年9月28日,刚从临时大总统职务上卸任的孙中山先生乘火车来到青岛,30日上午,他参加了在广东会馆小广场举行的欢迎大会。当天,在芝罘路、四方路、济宁路一带受到广大市民极其热烈的欢迎。下午,孙中山又参加广东会馆的茶会;当晚,再次应邀出席广东会馆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

30年代初,青岛的一位叫做梁善川的广东富商出面倡导集资,为在青的广东同乡,在双山西北的孙家顶子建成了“青岛广东公墓”,由广东会馆的卢云鹏具体管理。只要是广东人在青去世,经会馆统一安排便安葬于此。
    抗日战争爆发,广东会馆被迫停办。直到1946年,广东会馆才得以恢复。2001年,时已93岁高龄的卢云鹏老先生(2002年病逝)曾告诉我,当时是高曰东、张露之和他去接收的,此后就由他们三人负责广东会馆的工作,并聘请范汉杰为名誉会长、陈特志为名誉顾问。解放后,高曰东返回广东、张露之病逝,惟有卢云鹏一人主持广东会馆的工作。对往事记忆犹新的卢云鹏老先生,还回忆出解放初期广东会馆理事会的成员名单:朱正之、毛秉信、曹俭、钟佩鸣、钟振东、林粤昌、梁裕元、梁文贺、周健卿、陈文威、萧耀东、卢云鹏、吴敬之、蔡子明、陈孝威和先父吕铁生。

  (孙中山在青岛火车站) 

粤菜馆位于老街里

 

老街里还有三大粤菜馆:英记楼、广州食堂和合兴隆。全由地道广东人所经营。都是两层楼,楼下两边是火车座,中间是几张方桌或圆桌;楼下是几个单间雅座。进门橱窗挂满或摆满广东卤菜——脆皮烧肉、叉烧、白斩鸡、烧鹅、烧鸭、腊肠、腊肉、白灼虾等,色香味俱全,甚是诱人,有一厨师在刀案前负责秤切,或内买,或外卖。

每逢周日早晨,青岛的广东老乡都群聚于这三个饭店食用早茶,往往是一壶菊花茶或是红茶,要上几只叉烧包、大鸡包、豆沙包(包子皮都是甜的),还有几笼虾仁烧卖、虾饺、油炸春卷等大家都用乡音(广州话)亲切交谈,这里俨然是他们的家乡,直到临近中午11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英记楼,中山路160号,北侧与劈柴院毗邻,是青岛历史最为悠久、档次最高的粤菜馆。1952年“三五反”运动不久倒闭后,改为“亨达利钟表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时,与邻近的中山路、天津路口的“亨得利钟表店”合并。

广州食堂,潍县路、高密路北口,后改名:广东饭店(已拆除,现为国货公司东门)。老板姓欧阳,前台主厨姓黄,与我们同乡,都是广东新会人,因而与先父关系特好。会计张昌义、面点师卢声湘、大厨卓照都是广东人。饭菜广东风味相当地道,美味可口,一直吸引着许多青岛的食客。
    合兴隆是在潍县路、四方路南口(现已拆建,成为农业银行一个营业所)。其老板和厨师都是广东人。因规模、名气都属于老小,早茶和饭菜的价格自然也相对较便宜。(吕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