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青岛老故事

标题: 大枣园和它的牌坊
故事: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六百年前。云南臧氏兄弟于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北建立坊子街村,一个在生满棘针树(酸枣树)的老虎山坡下占山建棘林村(后改名枣园村)。万历15年(1587年)自胶州迁即墨王家庄的王才富到棘林村落户,王才富的第六子子信重视教育,在崂山岔涧建书院,子信的儿子柱今亦在村里办学堂,敦促弟子们读书。柱今的三个儿子均不负父望,长子如辰顺治甲午年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三子如云壬子科中进士;次子如春戊午年乡试得中举人。如辰的儿子王懿为甲子科(1684年)举人,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都取得功名,大为赞赏,御批为王柱今立牌坊表彰他教子有方,诰封资政大夫,极尽荣耀。他的孙子王懿后来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做过雍正的启蒙老师,铸造了大枣园王家辉煌的顶峰。 
     
     大枣园石牌坊修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至今义式训方龙章三锡几个大字仍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会自豪地眉飞色舞。传说当年专从京城请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站在村东老虎山上向西望去,能看到村子正对着海中的小岛冒岛,村南15里有沙岭河(今称李村河),村北15里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在双埠村入海,后来忽然一夜暴风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距大枣园村就不是15里了),两条河遥相呼应,与冒岛做成一个"二龙戏珠图";更可贵的是村东老虎山南北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曲曲在村中汇合,把大枣园村的前街团团环抱其中。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村民们从此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称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吉祥兴旺的源泉。那两座牌坊,肃穆端庄地立在街的中段,相约70米,东牌坊正额题为"龙锡三章",西牌坊题"义方式训",刻着王柱今祖孙父子的功名官职。石牌坊栉风沐雨316年,虽在文革中飞檐斗拱被砸毁,但那整块青石雕成的底座及立柱额匾都还是原物。直到现在,老人们每天在牌坊街东头聚会,说起村中轶事如数家珍。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出了举人进士无数,后来逐渐式微。第十三代上曾有一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让他的爹娘操碎了心。这儿子聪明伶俐满腹诗书却不愿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诗画过得好不优哉游哉,父母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而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内容,说得细致生动,在青岛北部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少爷脾气不改,花钱依旧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捏造些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得来的钱,尽数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十三代子弟中还出过一位戏迷,他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得家人和亲戚都着恼;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当马鞭,将谷地做舞台,唱得兴起不知回家。他背着家里人拜名角为师,玩票到了专业水平,人送外号"活包公",却把家里瞒得铁桶儿似的。有一天他的老兄会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天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包公,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位名角不是别人,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拆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地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地遮遮掩掩了。 
     
     大枣园村曾在后街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东北、山西、广东、福建,常有外地人来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可真正走近它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殿"只有七八个平方,泥塑的关公只有一人多高,倒是门前竖了一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说起"九龙大殿"倒有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大枣园王家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传来传去就招得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有帮毛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见了这威风八面的大汉只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打那以后,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不尽,发愿为关帝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省做官的子弟们把这个故事传播的更远,许多官员都捐了款修庙。可不知何故,重建的关帝庙远没有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小小的庙儿只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叫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1948年,国民党军队拆庙取砖修雕堡,名声远扬的"九龙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刘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