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青岛老故事

标题: 消失的“上下青岛村”
故事:
       青岛村是市内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与会前村一样,同为明初建立的第一批青岛村落。明代初期,最早的一批移民在青岛建村定居,胡姓创建的“上青岛村”就是其中之一。据《胡氏祖谱》记载,明永乐初年,胡姓由云南来青岛村定居,胡存约《海云堂笔记》记载:“明洪武迁入鲁”。

  实际上,明代初期,尚无“青岛”之名称,该村名为“胡家庄”,民国版《太清宫志》记载:“乃有青岛胡家庄胡善士,捐地皮数亩,以供庙基地。”后来,胡家庄的许多人家,在龙口路以西一带筑舍居住,逐渐成“下庄”,而原村则称为“上庄”,胡存约《海云堂随记》中写:“居影,繁衍生息,结为上庐、下庄。”

  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有“青岛口”之名。青岛口位于青岛村南天后宫的前海滩上,船舶往来,航运通达。之后,上庄和下庄称为“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清代后期,下青岛村开设了许多商号、店铺、作坊,称为“行街”。清同治十二年《即墨县志》就把青岛村标为“行街”,德占青岛之前,四郊各村村民到青岛村天后宫和行街买卖交易、赶会进香、许愿看戏等,都称“上街里”。

  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设防之后,在行街东南侧设立总兵衙门。1928年《胶澳志》描述:“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归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今之天后宫、太平路一带,乃三十年前泊舟晒网之所。章高元驻兵后,渐成为小镇市矣。”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首先看中了前海一线的区域,要在这里建设欧人区。于是自1899年开始,对周边村落进行了大规模驱赶,而青岛村,也跟会前村、大鲍岛、小泥洼等几个村庄一样成为了驱赶对象。据《胡氏族谱》记载,青岛村强迁后,胡氏族人四处迁徙,有的迁往海阳县柳树庄和前塘村,有的迁往胶县的徐哥庄,也有的迁往即墨县王演庄、庄子、青中埠等,还有的迁往近郊的南渠、仙家寨等地,另有部分胡姓族人,迁往市内的浮山所一带。